/英文/
/英文/
/簡體中文/
/英文/
/中文/
/簡體中文/
/簡體中文/
/簡體中文/
/中文/
//
寨卡病毒已經蔓延到中國了,針對寨卡病毒,國家衛(wèi)生計生委辦公廳發(fā)布寨卡病毒病診療方案的通知,版本為寨卡病毒病診療方案2016年第1版,需要的可到騰牛網免費下載。
(2016年第1版)
寨卡(Zika)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自限性急性傳染病,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。臨床特征主要為發(fā)熱、皮疹、關節(jié)痛或結膜炎,極少引起死亡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認為,新生兒小頭畸形、格林-巴利綜合征(吉蘭-巴雷綜合征)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。
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(qū)流行。1952年,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該病毒。此后,多個國家有散發(fā)病例報道。2007年,首次在西太平洋國家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(fā)生寨卡病毒疫情暴發(fā)。截至2016年1月,至少在非洲、亞洲、美洲的45個國家有寨卡病毒傳播的證據,以巴西疫情最為嚴重。
一、病原學
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媒病毒,于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恒河猴中發(fā)現。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,為單股正鏈RNA病毒,直徑40-70nm,有包膜,包含10794個核苷酸,編碼3419個氨基酸。根據基因型別分為非洲型和亞洲型,本次美洲流行的為亞洲型。
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詳,但黃病毒屬的病毒一般不耐酸、不耐熱。60℃30分鐘可滅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鈉、脂溶劑、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線照射均可滅活。
二、流行病學特征
(一)傳染源。
患者、隱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該病的可能傳染源。
(二)傳播途徑。
帶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。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,白紋伊蚊、非洲伊蚊和黃頭伊蚊也可能傳播該病毒。亦可通過母嬰傳播,包括宮內感染和分娩時感染。乳汁中可檢測到寨卡病毒核酸,但尚無通過哺乳感染新生兒的報道。罕見血源傳播和性傳播。
根據監(jiān)測,我國有與傳播寨卡病毒有關的伊蚊種類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,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、廣東省雷州半島以及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、德宏州、臨滄市等地區(qū);白紋伊蚊則廣泛分布于我國河北、山西、陜西以南廣大區(qū)域。
(三)人群易感性。
人群普遍易感。曾感染過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。
三、臨床表現
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目前尚不清楚,現有資料顯示為3-12天。人感染寨卡病毒后,僅20%出現癥狀,且癥狀較輕,主要表現為發(fā)熱(多為中低度發(fā)熱)、皮疹(多為斑丘疹),并可伴有非化膿性結膜炎、肌肉和關節(jié)痛、全身乏力以及頭痛,少數患者可出現腹痛、惡心、腹瀉、粘膜潰瘍、皮膚瘙癢等。癥狀持續(xù)2-7天緩解,預后良好,重癥與死亡病例罕見。
小兒感染病例還可出現神經系統(tǒng)、眼部和聽力等改變。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胎兒死亡。
有與寨卡病毒感染相關的格林-巴利綜合征(吉蘭-巴雷綜合征,Guillain-Barre Syndrome)病例的報道,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尚未明確。
四、實驗室檢查
(一)一般檢查。
血常規(guī):部分病例可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。
(二)血清學檢查。
1.寨卡病毒IgM檢測: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(ELISA)、免疫熒光法等進行檢測。
2.寨卡病毒中和抗體檢測:采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(PRNT)檢測血液中和抗體。應盡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開展檢測。
寨卡病毒抗體與同為黃病毒屬的登革病毒、黃熱病毒和西尼羅病毒抗體等有較強的交叉反應,易于產生假陽性,在診斷時應注意鑒別。
(三)病原學檢查。
1.病毒核酸檢測:采用熒光定量RT-PCR檢測寨卡病毒。
2.病毒抗原檢測: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寨卡病毒抗原。
3.病毒分離培養(yǎng):可將標本接種于蚊源細胞(C6/36)或哺乳動物細胞(Vero)等方法進行分離培養(yǎng),也可使用乳鼠腦內接種進行病毒分離。
五、診斷和鑒別診斷
(一)診斷依據。
根據流行病學史、臨床表現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。
(二)病例定義。
1.疑似病例:符合流行病學史且有相應臨床表現。
(1)流行病學史:發(fā)病前14天內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報告或流行地區(qū)旅行或居住。
(2)臨床表現:難以用其他原因解釋的發(fā)熱、皮疹、關節(jié)痛或結膜炎等。
2.臨床診斷病例: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體檢測陽性。
3.確診病例: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經實驗室檢測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:
(1)寨卡病毒核酸檢測陽性。
(2)分離出寨卡病毒。
(3)恢復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體陽轉或者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,同時排除登革、乙腦等其他常見黃病毒感染。
(三)鑒別診斷。
需要和以下疾病進行鑒別診斷:
1.主要與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進行鑒別診斷。
2.其他:與微小病毒、風疹、麻疹、腸道病毒、立克次體病等相鑒別。
六、治療
寨卡病毒病通常癥狀較輕,不需要做出特別處理,以對癥治療為主,酌情服用解熱鎮(zhèn)痛藥。在排除登革熱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治療。
高熱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熱鎮(zhèn)痛藥,如對乙酰基酚,成人用法為250-500mg/次、每日3-4次,兒童用法為10-15mg/kg/次,可間隔4-6小時1次,24小時內不超過4次。伴有關節(jié)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,成人用法為200-400mg/次,4-6小時1次,兒童5-10mg/kg/次,每日3次。伴有結膜炎時可使用重組人干擾素α滴眼液,1-2滴/次,每日4次。
患者發(fā)病第一周內,應當實施有效的防蚊隔離措施。對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,建議每3-4周監(jiān)測胎兒生長發(fā)育情況。
七、預防
目前尚無疫苗進行預防,最佳預防方式是防止蚊蟲叮咬。建議準備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謹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區(q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