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脖和QQ在最龐大使用群體應該都集中在80后,這個猜測我不知道準不準。兩者在某些方面也有類似,最大區(qū)別在于單向好友和雙向好友。包括我在內,某種程度上說,圍脖和QQ幾乎就可以劃等號了。
有沒有人能比較明確的總結一下,兩者在具體的競爭上存在于哪幾個焦點?
和菜頭:
想起了今天白天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:為什么新浪微博客戶端不能做得像IM客戶端一樣順暢流利?這兩個問題有類似的地方:混淆了實時同步通訊工具和實時異步通訊工具之間的區(qū)別。
同步和異步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差異?可能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有霄壤之別,但是既然存在一個又一個這樣的提問,說明用戶并不如產品經理一般敏感,更沒有對互聯網產品進行分類的習慣。他們腦子里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,只是拿來用就好了。
如果我們想到截圖發(fā)送,想到分享一個文件,也許會覺察到QQ和微博有所不同。然而,不同的兩個東西讓人產生混淆,一定是有什么發(fā)生了改變。這種改變如此細微,以至于身在其中的人只是略微感覺到有一些不適。
QQ是純私密的,不經過同意,別人看不到你發(fā)布的內容,也無法和你互動溝通。這只是產品層面的解釋,從用戶的心理角度分析,一代人會有一代人的網絡通訊工具,工具會符合這個時代里人們共同的心理習性。這種親昵的,無隙的人際關系,在過去的時間里已經逐步從社會主流的人際關系衰退下來。生活中再沒有多少晚飯后群聚的打谷場和四合院,人們的距離越來越遠,對于私隱和個人空間也越來越看重。中國人曾經以四世同堂為榮,但是今天的獨生子女都不愿意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。
這種變化表現在QQ上,就是很奇怪的一對功能:在線對其隱身,隱身對其可見。有沒有人發(fā)現,自己QQ列表上的好友從幾年前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人上線但隱身?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發(fā)送離線消息?隱身離線的心態(tài)是保持距離,不想面對即時通訊要求立即回復的壓迫感。隱身可以使得用戶進退自如,離線消息更是使得這種行為不至于錯失任何消息。用戶的心態(tài)改變了,人際交往模式改變了。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上來,覺得兩種產品無區(qū)別的人,事實上心態(tài)早已經發(fā)生改變,不再是掛在QQ上整天聊天的標準即時通訊工具用戶。他們早就按照使用微博的心態(tài)在使用QQ,自然不會覺得兩種產品有什么區(qū)別。在使用QQ的時候,他們就已經很好地控制了人際關系之間的距離感,收放之間,只在一念。
這就是遠期可見的巨大威脅:沒有人能保證未來的人會依然使用QQ作為網絡基本通訊工具,作為網絡人際關系的必要工具。只不過是不是微博,或者是其它什么別的產品,目前還看不到定論。但是,誰能更好地符合現代人的微妙心態(tài),誰能更好地讓用戶保持進可攻退可守的網絡人際交往身位,誰就可能是未來的霸主。
在近期,微博還無法構成一個直接的威脅。相反的,是SNS異軍突起。用國外的情況看,他們沒有電話費和長途費極度高昂的時代,也就沒有IM大行其道的歷史。這一差異,已經在十年間通訊運營商的努力下填平。而國外用戶目前用SNS的站內Feed,站內信,就已經很好地完成了網絡人際交往和信息互通兩件事。在電話費越來越便宜,短信包月的今天,同樣的趨勢也將出現在中國互聯網上。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間,電話和短信就可以解決問題,不熟悉的網友之間,一般性熟人之間,用SNS就可以解決問題。不過,QQ擁有強大的Qzone,SNS短時間也很難造成真正的威脅。
未來十年之間,既存互聯網用戶選擇什么,新增互聯網用戶選擇什么,這大概是微博和QQ競爭的焦點。如果把微博視為一種媒體,那么就不存在競爭關系,媒體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互聯網工具。如果把微博視為一種輕量級SNS,那么的確存在爭奪用戶的可能。